四川九牛成為新政的受益者之一。 IC photo
記者 季禹
1月3日,2024年第二個工作日,中國足協連續發布多篇公告。最受外界關注的有三條:一是中超可同時登場外援數增加至5人;二是允許俱樂部在繼續使用中性名的基礎上,為所屬球隊冠名;三是有條件地接受俱樂部異地遷移。
總的來看,足協發布的大部分政策,目的是為職業球隊進一步“松綁”,為面臨生存困境的球隊,提供更多“活下去”的可能。
中超允許5外援出場
根據足協發布的三級聯賽俱樂部球員轉會注冊有關事宜,新賽季中超和中甲俱樂部第一個轉會窗口將在1月4日開啟。
比起“冬窗”開窗時間,外援登場人數的變化,更加引人注意。
新賽季,中超球隊單賽季累計可注冊外援數、可同時注冊外援數以及每場比賽最多可報名數沒有變化,仍然是7人、6人、5人,可同時出場外援數,從之前的4人增加到5人。
縱觀亞洲足壇,逐步放開外援名額是大勢所趨。亞冠聯賽早已施行“5+1”外援政策,即每隊可同時派出含1名“亞外”在內的6名外援同時出戰。2024-2025賽季,亞冠精英聯賽將完全取消外援注冊名額限制。
在此背景下,沙特聯賽、日職聯、K聯賽、泰超聯賽等,均放開了對外援注冊人數的限制。如果不做出改變,中超球隊難免會在亞冠賽場吃虧。
不過,足協并沒有放寬注冊外援人數的限制,能躋身亞冠的球隊,此前大多以5外援陣容征戰中超。因此放開外援出場人數,未必會明顯提升中超球隊在亞冠賽場的競爭力。但不論如何,中國足球還是邁出了與亞洲賽場接軌的一小步。
增加外援出場人數,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國內賽事。多一名外援登場,意味著比賽的觀賞性和比賽質量都會有所提升。
“更好看”的賽事將吸引更多球迷,隨之而來的是商業價值的提升。“更殘酷”的競爭,也將激勵國內球員提升自身水平,以贏得更多出場機會。
上賽季,中超時隔三年恢復了主客場制,新建的多座專業球場為聯賽錦上添花。不過,大牌外援出走后,聯賽激烈程度和觀賞性的下降也飽受詬病。新的外援政策,或許能夠盡可能彌補這塊短板。
球隊冠名限制放開
與球員轉會注冊有關事宜同時發布的,還有《中國足球協會職業聯賽俱樂部和球隊名稱管理規定(試行)》,規定顯示,各俱樂部可在2024-2028賽季期間對所屬球隊進行冠名。
2020年底,三級聯賽開始“中性名”政策,宣告了企業冠名俱樂部時代的結束。如今,對贊助商冠名限制的放開,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回到過去。
首先是命名規范的改變,冠名后俱樂部全稱應規范為“俱樂部全稱+所冠名稱+隊”,簡稱應規范為“俱樂部簡稱+所冠名稱+隊”。
之所以如此命名,是因為贊助商冠名的并非俱樂部,而是對其所屬的球隊。 相應地,各俱樂部在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登記的名稱,仍須為“行政區劃+字號+‘足球俱樂部’+組織形式”的格式。
其次是冠名企業的限制。俱樂部所屬球隊不得接受俱樂部股東的字號、商號或者品牌的冠名,也就是說,只有俱樂部“母公司”之外的贊助商,才可以為球隊冠名。
在多家俱樂部面臨生存困境的情況下,開放球隊冠名,實際上是盡可能幫助有困難的俱樂部改善生存狀況。“為支持俱樂部更好發展,促進職業聯賽長期、穩定發展,規范俱樂部和球隊名稱使用情況,于是制定出臺了政策調整方案。”一位足協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。
有條件接受異地遷移
足協重新恢復俱樂部異地遷移的政策,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四川九牛。有消息稱,這支中超“升班馬”希望從四川遷到深圳。不過,這條新規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。
2016年初,職業俱樂部不再被允許“跨注冊地轉讓”,其原因之一就是,異地遷移的球隊,給中國足球帶來的往往只有傷痛。
這其中,最著名的球隊當數已解散的北京人和。從上海到西安,從貴陽到北京,這支球隊走遍大江南北,非但沒有謀得更多球迷關注,反而落得“流浪者”的諢名。此外,大連毅騰也經歷過從大連到煙臺再到哈爾濱、紹興的“搬遷史”。
一支足球隊,往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人文性。球隊在不同城市之間的遷移,極大傷害了屬地球迷的感情,對球隊和聯賽的穩定性十分不利。這也是當時“異地遷移”被禁止的重要原因。
與此同時,異地遷移又是面臨生存困境的俱樂部,謀求生存的重要渠道。畢竟,只有先“活下去”,才有資格談未來發展。
如何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?中國足協相關負責人表示:“中國足協還是堅持避免俱樂部隨投資者變更而在城市間頻繁遷轉、缺乏穩定依托的現象。所以,我們增加了一個俱樂部完成變更注冊會員協會后,原則上5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變更的限制,希望俱樂部能夠相對穩定在一個城市,打造各級梯隊并培養球迷群體和球迷文化。”